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管理 > 学位授权点 > 正文

内科学(血液病)(100201/105101)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

1、学科点历史回顾

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始建于1973年,是苏北地区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在近五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位列全国第十四名,在2021年度血液科专科声誉排名榜(复旦版)也位列其中。。血液科1996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成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001年成为首批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004年批准为省首批骨髓移植定点医院。2006年被评为省“科教兴卫”重点学科。2008年,学科被批准为省科技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工作站。2011、2016年学科再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卫”重点专科;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获批江苏省教育厅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江苏省骨髓干细胞研究所;2021年获批江苏省骨髓干细胞应用转化工程中心。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研发及转化:CAR-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是徐医附院血液科的主要技术特色之一,在国内有领先优势,尤其是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代表中国学者在国际血液病领域发声。具体体现在:①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CO,Blood,Lancet haemat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②是国内率先将人源化CAR-T用于临床的单位;③将自主研发的BCMA和CD19双靶CAR-T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获得了中位PFS 18.3个月的国际最好水平(上面论文中有所体现);④目前已开展CAR-T治疗血液病700余例;⑤申请发明专利3项;⑥作为通讯作者,编写CAR-T治疗血液肿瘤专家共识和指南3部;⑦吸引多国患者(如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前来就医,为多家医院输送CAR-T技术(如常州一院和苏北人民医院等)。

(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研究:GVHD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是本学科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初步阐明了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可分离性并应用于临床,为重度GVHD提供了临床预警指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930005)、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在Am J T,JAMA Oncology等权威杂志发表系列论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相关研究工作被多项血液专家共识所采用。

(3)骨髓微环境血管内皮损伤的机理及修复的研究:该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另一特色和优势,以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微环境广泛性血管niche损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为主体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初步证实了内皮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其中肝静脉闭塞病(HVOD)发生及防治的系统研究为国内首家,该方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骨髓微环境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及其机理研究为本团队研究的基点,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不良及骨髓微环境广泛性血管niche损伤为模型探索内皮祖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输注内皮祖细胞可减轻骨髓内皮细胞损伤,增加骨髓细胞数目,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和分化,加速造血重建。在移植后骨髓损伤的相关研究中,发现caspase-1在移植后骨髓炎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抑制caspase-1活化可减轻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形成。此外,在照射损伤中,血小板输注可以加快骨髓内皮细胞的修复,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抑制造血干细胞凋亡,加速外周造血重建。该方向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4篇。

(4)血液肿瘤干细胞研究:探索了血液肿瘤干细胞的新型标志物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肿瘤干细胞是血液肿瘤耐药和复发的根源,该方向主要内容为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维持机制、干细胞标志物的筛选、干细胞标志物靶向治疗以及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现已将基础研究所获得的靶点与CAR-T细胞疗法相结合,进行“从试验台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研究。基础研究方面着重探索了CUEDC2、JAK-STAT、NANOG和CRM1等基因/通路异常对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了PSMB5和USP7等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相关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及CAR-T联合使用在其治疗中的作用。转化研究方面,已获得两种针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新型靶向抑制剂;研发了针对CD19和BCMA等靶点的CAR-T免疫疗法,注册多项CAR-T治疗临床试验,并与以色列Laniado医院签署了CAR-T技术转让与服务的合作协议,有效促进了成果转化和扩大国际影响力。该方向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在Leukemia和Blood等杂志发表论文,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项。该方向虽起步较晚,但已显示其发展潜力。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徐开林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年--2001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徐州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江苏省血液科医师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卫生部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和二审专家并担任组长。

徐开林及其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研究。其中①CAR-T细胞疗法是本方向的新亮点。自主研发的CAR-T细胞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实施CAR-T细胞治疗500余例,在国内将人源化CAR-T疗法率先进入临床应用,成果发表在JCO,Blood等权威杂志上,在国内取得了领先优势,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②移植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是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相关研究工作被国内外期刊的专家共识所采纳。③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肝静脉闭塞病(HVOD)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较系统的研究了内皮损伤在HVOD发生的作用,建立了HVOD监测指标;输注内皮祖细胞可减轻HVOD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该系统研究为国内首家,同时也得到了国际著名专家Robert Zeiser、Jan J. Cornelissen及DominqueC. Valla等的高度评价,认为加深了人们对HVOD发生机理的认识。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万,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等10余项。近3年在JCO,JAMA Oncology, Blood,Lancet hae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15篇。中华系列30余篇。

团队共有医护人员近150人,医师35人,研究及技术人员21人,护理人员80人,医学和理学博士及留学归来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6人。科室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卫生部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双创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省"医学重点人才"3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其中二层次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5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1人,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1人,其他国家及省级学会委员8人,中华血液学等杂志编委5人。

学科团队特色技术包括:①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②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人源化CAR - T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性血液肿瘤,目前已开展200余例,在开展数量和治疗有效率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4、学科科研情况

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共获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5项;近3年在JCO,JAMA Oncology, Blood,Lancet hae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15篇。中华系列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4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3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学科科研平台目前依托江苏省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实验室,于1988年成立,2007年更名为徐州医学院骨髓干细胞实验室,2005、2011和2016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卫”血液病重点学科,2012、2014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获批江苏省教育厅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江苏省骨髓干细胞研究所,2018年获批徐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徐州市骨髓干细胞应用转化工程中心,2021年获批江苏省骨髓干细胞应用转化工程中心。

实验室现有面积3600 m2,拥有形态学、造血干细胞采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研究、动物模型和移植模型等技术平台,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包括分选型流式细胞仪(BD Influx)、分析型流式细胞仪(BD Calibu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Zeiss LSM 880 with Airyscan)、数控剪切流活细胞自动分析系统(BioFlux200)、细胞显微影像观察及分析系统、组织切片机及病理分析成像系统、超速离心机(Beckman L-80XP)、高速冷冻离心机、多台各种型号荧光定量PCR仪、GLOMAX96生物发光检测仪、水平和垂直电泳仪、槽式和半干转印系统及蛋白质(Western Blot)成像系统、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伽马记数仪、蛋白纯化系统和全自动组织处理仪、细胞核转染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饲养小鼠用独立通风系统(IVC)等大型仪器。现有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其中有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1人,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双创人才1人,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135”医学重点人才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其中二层次5人,“六大高峰人才”16人。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项。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2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厅级课题41项,累计科研经费3500万元;近3年在JCO,JAMA Oncology, Blood,Lancet hae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15篇。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6.1实验室与临床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多元化

为促进人才培养,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及扶持计划》、《实验室人才优先发展规划》等人才引进、培养的系列措施。在传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验室与临床PI联合带教,旨在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前后期融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实现不同人才培养单位的学分互认,支持学生到不同的单位访学和选课,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实验室强调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深入参与项目的实施中提升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国际化

实验室选派青年骨干人才、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国外合作实验室开展交流和合作研究,强化以研究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邀请美国英国等知名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引进优秀国外师资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近三年实验室派出青年骨干10余名到国外研修、培训(研发条件一节,表1)。

(3)人才培养团队化

整合优势资源,鼓励跨平台、跨机构的人才团队培育,以项目为载体,根据科研需求由学科带头人组建联合团队,在梯队合理、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团队内部相互合作打破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壁垒,达到培育复合型人才群体的目的,最终促进项目从上游至下游的联合攻关,形成紧密协作的团队人才。

6.2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2017年以来,实验室新增省部级人才称号30余人/次(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一节表,2)。新增江苏省“333”二层次2名(李振宇,乔建林),三层次7人(曾令宇、吴庆运、周秀萍、牛铭山、孙东、刘雪娇和赵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吴庆运,牛铭山),省“双创”人才、省“特聘教授”1人(乔建林),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3人(李振宇、曾令宇、曹江),江苏省医学青苗人才4人(吴庆运、赵恺、桑威、程海),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吴庆运、赵恺、孙东、刘雪娇、曾令宇)等。本团队的CAR-T研究成果被美国血液学年会大幅报道,在国内是三大CAR-T治疗中心之一,每年均有外地医疗团队推荐患者200余人次,充分体现了研究队伍已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影响力。

3、45岁以下骨干人才和研究生培养:实验室高度重视45岁以下骨干人才的培养,他们已经成为研、教、医的主力军,并积极送他们去国外研修、培养,学科已形成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完整教学培养体系。2017以来年培养硕士106名、博士5名;实验室派遣3名博士赴日本高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派遣20余名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增强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7、学科社会服务

重点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结合自己优势平台资源,以研究成果的应用为切入点,积极争取申请各项国家和省内纵向课题以及企业的横向科研基金,为提高重点实验室研发能力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支持鼓励科研人员以国家和江苏省需求为导向申请基金,将申请到的基金再投入到更深入的研究中去,形成基础研究-转化应用-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转化的良性循环。其中CAR-T的临床研究和GVHD的研究在国内已形成特色和明显优势。

立足骨髓成体干细胞基础研究,实验室近年来对血液病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包括:(1)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过继免疫治疗研究方面,探索了T细胞迁移与耗竭在GVHD发病中的机制并提出了其发病预警指标和标准化诊疗方案;是国内外人源化CAR-T治疗的知名中心,具有自主研发CAR-T细胞的能力;CAR-T治疗吸收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患者,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效益;(2)在骨髓微环境与造血调控研究方面,探索了EPC和MSC两种成体骨髓干祖细胞对造血微环境与植入不良以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改善移植预后减少并发症提供新视角;(3)在血液肿瘤干细胞方面,探索了干细胞干性维持机制、干细胞标志物、血液肿瘤异质性和微进化驱动机制,具有转化的潜力。依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使门类齐全、科研实力强、临床检测水平先进的实验室格局更加巩固。涵盖血液病研究室、临床检验室,移植免疫实验室、HLA配型实验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获得或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

应用建立的技术和模型,先后与武汉博睿达生物公司、南京驯鹿生物公司、苏州爱康德生物公司、上海雅科生物公司和上海隆耀生物公司等多家医药企业、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发CAR-T,为企业、社会和患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但提高学校知名度,还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保障,更加促进了产业和科研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实现学校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遵循“企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主导位置”的方针,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科研仪器,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40余台,均对外开放使用。

立足于实验室的科研平台,近年来实验室立足血液病分子诊断,对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位的医院如连云港二院、滕州市中心医院等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高了这些医院血液专科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水平。3年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00余人,多数毕业生充实到了江苏省特别是苏北、鲁南、皖北、豫西等地区的血液病临床科研一线,为提高这些地区血液病学领域的临床科研水平,改善人才结构做出了较大贡献。

实验室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媒体和义诊、讲座等大型公益活动、以及撰写科普文章等多种方法和形式向公众普及成体干细胞和血液系统疾病知识,惠及百万民众,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在2018年申请成为徐州市血液病科普教育基地,血液科会定期举办患教会,为血液病患者普及血液病知识,并进行互动。目前已举办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病的患教会,使患者对血液病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血液科还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西苑进行义诊,义诊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群众与医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疾病防治能力,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8、招生就业

本学科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科每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学术学位硕士可以协助实验室老师进行实验,发表文章,专业学位硕士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留在本院继续工作,其他大多数人会到其他医院继续进行血液病诊治的工作。目前多名本单位培养的年轻人才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单位的顶梁柱并在国内外小有名气,例如,韩泽广是上海南方基因组工程实验室主任;主鸿鹄目前是浙大附一院血液科副主任;何祎是中科院血研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副主任;王林是美国NIH副教授。此外,每年接收外单位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进修生10余名,带动整个苏北地区乃至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高校和医疗机构医教研水平的提升。